当前,全球正处于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夜,并由此带来先进制造业的大发展。对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国传统制造业来说,要想抓住新一轮的机遇,实现转型升级并与世界百强公司衔接,培育高素质技术工人显得尤为迫切。
企业接下去再提升无非是向数字化、集成化、智能化和精密化方向发展,并由此带来制造业的繁荣。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,最终还是要靠一线的技术工人来实现和操作,很多企业引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后发现,工人的操作技能跟不上,设备的维修维护跟不上,往往好的开始不了了之结束,技术升级最后功亏一篑。在较多技能要求较高的工序中,技术工人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成的。很多质量问题和交单问题往往聚焦在某些技术工人身上。
如何打造企业中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变得日益重要。有这样一个故事,一个师傅收了3个徒弟,中国人日本人和一个德国人,有一天老师傅叫他们3个人擦桌子,最先出来的是中国人,第2是日本人,最后出来是德国人。是为什么??值得深思。为什么德国制造的产品让人特别信赖?同样一件产品,不同的人做出来结果就是有差异,这期间无非就是过程中的细节处理,在某些方面可以说人品决定产品,产品的好坏如实地反映着公司的发展方向。目前我们正引进并进行着IE改造,如果要求检测设备每天点检3次的,后来变成1次了,甚至没有了,我们可想而知产品会变成什么样。而很多地方存在着管理者的盲点,你无法去做到人盯人,只能从结果判断。
我们公司目前的发展还是主要依靠大量的普通工人手工操作来实现,技术设备驱动力还不强,内部管理未完全将培训技术工人落实到位,而是完全依赖社会招聘,往往人招好了订单丢失了,陷入恶性循环。我们各个制造部都非常了解自己所辖部门的关键工序,有些也对部分工序采取工资保底措施,但毕竟比较粗放,不能更好的激励员工,反而产生惰性,而说到培养这些工位的员工,往往都是以新带老,自己撒手不管,一边催命招人一边内部排挤新员工,一边哭喊无法提升产量。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或者成立专业岗位的培训师?做一些真正的培训。
我们时常经常注重高级管理者,而恰恰忽略了对蓝领潜力的关注,“蓝色智慧”由一线工人摸索并创新改进对生产效率效益发生了巨大的作用,“蓝色生产力”由一线工人自发的努力完成生产任务的动力无限。事实就是如此,在公司内部发生的众多的生产问题案例中反馈,是某个技术工人影响了部门,影响了公司的生产力和质量,他们在短时间里成了“顶梁柱”,赢得了客户,一时成了核心竞争力。
高素质技能员工是企业成长的内动力,员工的满足感来自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公司的职业晋升机制,让每个员工都有机会成为公司的管理者,分享公司的利润。收入满意工作不一定满意,我们要了解他们的个人愿望和需求,他们比管理者更专业,要给予培养和展示能力的机会及支持,必须重新认识公司内部技术岗位工人的地位,做好选拔、评价、激励、使用、培训、保障的管理制度。
鉴定制定出公司属于技术工位;制定出考核评价方案,以一线实际操作为基础评选初、中、高级技术证;落实技术工位技术知识教材,强化培训内容和方式,做好真正的岗前培训;对不同类型的岗位引进不同类知识型人选,完善管理留用机制、激励措施,建立技能竞赛、相互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。
企业的发展不同时段,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,早期的也许就指体力,强健的体魄,现代的素质不仅如此,要知识和专业技能,思想道德。早期的目标把事情做对,不一定是产生了好的结果。现在要求做对的事情,一定是有好的结果。随着发展,对工作要求变化不同,战略和战术,宏观和微观是相对的,战略一定要从细节中来,再回到细节中去,宏观一定要从微观中来,在回到微观中去。